2025年7月,在华南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生态学系教工党支部委员、广州市生态学学会会长冯远娇副研究员的指导下,研究生梁小敏牵头组织5名队员,组建了资源环境学院社会实践团队,积极参与2025年“科技小院行”暑期联合社会实践活动。实践活动以“生态振兴·科技助农·青春筑梦”为主题,依托广东中山花木科技小院,聚焦绿色种植技术与产业发展路径,开展实地调研与科技服务。
在冯远娇副研究员的带领下,实践团队走进中山市芊松园花卉种植有限公司的罗汉松苗木种植基地,深入开展“把脉问诊”式调研。芊松园作为中山地区规模最大、管理最规范的造型罗汉松生产基地,近年来不断探索“精品化、艺术化、标准化”的种植模式,为珠三角高端苗木市场提供了重要品质保障。基地负责人详细介绍了园区在整形修剪、水肥一体化管理和病虫害绿色防控等方面的经验成果。
实践过程中,为掌握罗汉松种植土壤健康状况,实践团队采集了土壤样本,样品编号、采样深度、密封保存等环节均严格按照实验标准操作,样本检测结果将作为优化肥料配方的重要依据。
实践团队重点调研了芊松园在罗汉松的施肥模式。通过实地走访与现场交流,发现罗汉松已基本实现定量、定时施肥,在提升肥效利用率方面取得积极成效。但同时也存在部分区域化肥施用偏重、施肥结构较单一的问题,易引发土壤板结、有机质流失和植物吸收效率下降等隐患。针对上述问题,实践团队提出应推广“长效肥+速效肥”“无机肥+生物有机肥”等科学施肥组合模式,通过精准调控养分结构、补充有益微生物、改善土壤微生态环境,进一步提高肥料利用率,促进作物养分高效吸收的同时提升土壤活性,推动罗汉松种植绿色可持续发展。随后几天,实践团队还参与了芊松园罗汉松各类施肥实践活动。
实践团队还通过发放问卷、走访交流等方式,深入了解种植户在水肥管理、病虫害防治及苗木销售过程中的实际困难与技术需求。“在学校里学到的土壤与肥料知识,只有走进田间,才能真正转化为服务农业的技术力量。”调研结束后,不少同学深有感触。
此次社会实践不仅是一次走进田间地头、深入产业一线的专业锻炼,更是一次关于责任与担当的生动教育。通过实践活动,同学们深入了解了“知农、爱农、为农”的时代使命,纷纷表示将继续把专业所学扎根广阔田野,为推动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贡献青春力量。未来,结合小院长期驻点优势,实践团队将持续为芊松园提供数据支持、技术咨询与跟踪服务,进一步优化罗汉松的管理,助力中山花木产业在“生态振兴”的道路上实现高质量跃升。